路徑 : 服務介紹 > 最新消息
![]() |
2025-09-25 10:46 聯合報/ 記者 洪子凱/台北即時報導 |
![]() | |
花蓮救災進入第三天,光復鄉許多民宅能淹沒在土石中。記者劉學聖/攝影 | |
花蓮光復鄉許多長者在家中無法逃生,被洪水淹死或土石掩埋。民眾憂心高齡社會加上極端天氣,未來行動不便長者遇上悲劇恐會愈來愈多。專家建議,可設計其他備案,例如利用科技設備監控,長者第一時間獲救機率也會提高。 85歲黃姓婦人23日下午1時許已被家人從佛祖街住處撤離,但老人家說想回住處看一下,想回家睡覺,家人只好大約兩點多把她載回住處,但隨即洪水來襲,家人想要趕回去救援也趕不回去。 台北市立大學城市發展學系主任吳杰穎指出,根據現行SOP,災害來臨前,針對獨居老人、行動不便者等高風險對象,理論上應執行「事前撤離」,一般民眾才採「垂直避難」,往樓上撤離,但這次有很多罹難者為長者或行動不便者。 吳杰穎指出,按理來說這些人應都在災害來臨前撤離完成,但可能基於某些原因,如長者不願撤離等,導致公部門強制撤離沒有做到位。 他建議,政府要汲取這次經驗,危險地區平常就要做大量準備和演練,堰塞湖溢流相當罕見,可能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沒有相關經驗,即使政府做了準備,但對於情境想像還是有誤差,導致災情遠超預期。 一名主管社會福利的官員也說,針對高風險對象,包含住在河川邊、高山,或附近人煙稀少等地理因素,或者平常臥床、依靠居服、缺乏自我保護能力等身體因素的民眾,地方政府應掌握清楚,設計更完善的撤離和保護機制,特別是高齡化社會下,獨居長者會越來越多,這些人不喜歡離開熟悉的地方,可能會拒絕甚至反抗撤離,須有相關機制因應。 該官員表示,針對高齡長者或行動不便者,地方政府可以透過科技設備保持聯繫,例如與這些人家中安裝不斷電緊急救援系統,若發生危險可透過按鈕求救、對話確認安全。此外,日常的準備與演練也很重要,包含基本避難包可準備好盥洗衣物、食物放在可取得之處,若因此受困也可以保持基本生活,加強宣導提升敏感度並知道如何求助,再由縣市政府提早安置和撤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