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徑 : 服務介紹 > 最新消息
![]() |
記者 程子奕 報導 發佈時間:2025/09/15 18:31 最後更新時間:2025/09/15 19:39 |
台北市在民國111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其中陽明老人公寓與文化大學合作「青銀共居」已經8年了,今年有3位大學青年與100多位長輩為鄰。有媒體報導台北市老人公寓「停擺」,青銀共居今年僅剩3學生,話題引發討論;對此陽明老人公寓主任陳淑芬表示長輩住宿幾乎全滿,而今年原預計是招募4位學生入住;她認為青銀共居真正重要的是「學生與長輩有沒有產生火花,學生住在這裡到底有沒有收穫。」而台北市政府也回應,青銀共融服務已於各場域實現,老人住宅仍保存提供支持,但另增加多元社會服務,照顧長者生活。 台北市的老人公寓有四處,分別是「陽明老人公寓」、「朱崙老人公寓」、「中山老人住宅」、「大龍老人住宅」。只要年滿65歲以上,戶籍在台北市,生活可以自理、沒有失智症,都可以來申請。陽明老人公寓主任陳淑芬表示,很多長輩因為家裡沒電梯,或是原有房屋正在都更而申請入住。有些民眾把家中長輩送過來,與鄰居搭伙、相互陪伴,居住環境也有無障礙設施,可以確保長輩的安全。 「我們還特別會三餐進行點名。因為老人家有健康問題,通常是從沒吃飯開始,這樣可以確保長輩健康、安全。」陳淑芬說有長輩一退休就來住,一住27年高齡107歲,直到去年才被家人接回家同住。目前陽明老人公寓幾乎都住滿,長輩與他人有互動、社交,自己若有專長,還可以向鄰居「開班授課」,一起唱歌、跳舞,生活不孤單,更能延緩退化速度。 青銀共居成學生、長輩互動平台 豐富彼此生命 2017年時任台北市長柯文哲推動「青銀共居」政策,促進高齡長者與年輕學子的互動,豐富彼此的生命經驗,提升長者的生活品質,達到「活躍老化、世代共融」。台北市政府與陽明老人公寓、文化大學合作,於陽明老人公寓設立4間雙人房,最多可供8名學生入住。學生青年需簽1年期的約,每月房租僅3000元,但須為長者提供20小時服務。疫情後,因為大學生人數減少,今年招募4人入住,但有1人因家庭因素最終沒有入住,而總共有7、8名學生申請,還有人想申請但已經過了報名時間。 青銀共居今年「僅3人入住」,數字容易被解讀成政策執行不佳。「真正重要的是學生與長輩有沒有產生火花,學生住在這裡到底有沒有收穫。」陳淑芬主任點出青銀共居的關鍵,就是一個學生與長輩互動交流的平台,彼此獲得雙贏。 帶長輩做活動學習領導力 獲得經驗與親情交流 陳淑芬分享,以前一位入住學生,許多事情都習慣倚靠家裡。其他入住的學生都不看好他,認為他不可能帶領長輩活動。他跟主任討論後,從最他有興趣的甜點開始做起,與社工討論服務內容、寫企劃書,最後成功做燒仙草、蓮藕羹,還帶著長輩洗愛玉做甜點。疫情來了,他無法帶實體活動,後來這位學生被鼓勵開直播,許多長輩都準時上線收看。他很感動,認為那年真的是人生很特別的一年,不僅學會做甜點給家人吃,還體驗開直播,真的幫助到許多長輩。 陳淑芬也回憶,有入住學生從小沒有爺爺奶奶,這對他而言只是個名詞。他有次煮泡麵,被長輩問到「怎麼吃這麼沒營養」,原以為是碎念,但長輩隨後就拿肉、拿菜給他加進去,這種關愛真正讓他感受到什麼是爺爺奶奶。 學生教長輩吹陶笛、做甜點、跳舞、客家文化美食分享,長輩參與都很開心;還有位學生與長輩打桌球,後來被稱為「桌球教練」,即使已經不住在陽明老人公寓,還是偶爾回來跟長輩打球。也有學生跟長輩聊天,聽他們分享人生、職場的故事。這些都讓入住學生不僅學到統籌領導活動的能力,也獲得跨世代經驗交流,更有親情的交流。 不僅限入住學生 文大百位學生透過服務長輩得收穫 陳淑芬補充說到,文化大學有100多位學生,每年來陽明老人公寓跟長輩互動,像是文化大學動科系學生也會來介紹動物、外語學院來分享日本文化。學生需要服務學習、教學場域,每年透過服務老人公寓,認識高齡化生活樣貌,就有100多個學生得到收穫。提到陽明老人公寓未來的挑戰,她表示希望能更主動地去邀請文化大學家庭有需要的弱勢學生多多來參與青銀共居。 高齡居住趨向社區化 多場域實現青銀共融 而對於台北市老人住宅及青銀共居議題,台北市社會局表示,經統計至114年3月止,共提供4,623戶社會住宅資源,協助65 歲以上長者居住(約佔30.5%),已高於台北市高齡人口比例(約佔23%),111年起則試辦青銀換居方案,現已累積41個房源、14個社宅及83位長者申請。 有關青銀共居之實踐,除老人住宅與大專院校合作外,社會住宅亦有青創戶回饋計畫,讓青年以自身擅長領域及經驗,在住戶之間搭起橋樑,達到自主及自發的青銀共融,現已累積310位青創戶。社會局則持續於505處社區照顧關懷據點、80處老人日照中心、25家老人或社會福利服務中心推動青銀交流,強化各場域之世代融合能量。 |